追求選擇權,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選、所選為何?《台北女子圖鑑》女主角的愛情觀兩階段
最近引起很多話題的《台北女子圖鑑》,講述由桂綸鎂飾演的女主角林怡珊,從台南到台北打拼,以及經歷不同段伴侶關係的故事。其中,令人感到矛盾、荒唐、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卻又不斷強調自己要有「選擇權」的女主角,其實正反映著社會學家提出現代社會的工作觀、愛情觀……正由「固態」轉向「液態」的縮影。
新興時代的愛情觀「液態之愛」:在女主身上的演變2階段
階段1:穩定溫暖與冒險求變的矛盾猶疑期,固態、液態之愛之間掙扎
當被家人問到「爲什麼想要上來台北?」林怡姍的回答是:「想試試看」、「想跟上台北人的腳步」。在與第一任男友交往兩年後,被表姐詢問他交往跟工作現況:怡姍說「我想說很穩定就不用一直換」,表姐回應「你真的是一個很適合待在舒適圈的人」。這讓林怡姍開始驚覺這似乎不是自己要的,當初那個勇敢北漂的女子不知不覺就安於現狀,於是開始追求更有挑戰性的工作,也和穩定交往兩年的男友提出分手。
追求選擇權、想走出舒適圈、不想被框定的人生……是《台北女子圖鑑》劇中女主角林怡姍的核心想法,反映在她不斷追求飛更遠的工作、也幾乎每一集都換了一個男友。她似乎對於已經擁有的一切不滿足、穩定的關係始終有哪裡不滿意,看似荒唐但也是社會學家所提出「液態社會」的縮影。
波蘭社會學家包曼(Zygmunt Bauman)提出「液態的現代性」,認為現代社會已從過去的「固態」,強調穩定、秩序、相互依賴、保障;轉變為「液態」,追求效率、流動、短期勝過長期。這樣的現象反映在工作型態、消費型態,也反映在愛情上。
包曼(Zygmunt Bauman)著作《液態之愛》也提到,現代的人們不斷追求建構自己、自我滿足,放棄現有身份,以獲取完全不同的身份。林怡姍看似矛盾、說不清自己要什麼、突然就放棄現狀的行為,或許正是她處於「固態」與「液態」觀念之間的矛盾掙扎。
階段2:速食愛情成為常態,走向液態之愛
劇中林怡姍在事業上漸漸邁向他心中理想的模樣,卻也渴望另一半比自己走得更前面,需要伴侶的引導,但男友卻比他還沒有主見,最後也選擇離開。當工作頻頻觸礁,林怡姍下班就跑到健身房,結識也在健身房的何健寰,這段關係充滿著激情,但卻缺乏「承諾」。這次反而是女主角急於確認關係,甚至想要他老婆跟他離婚,最後讓女主角崩潰。
才逃離「修羅場」,但在這段感情中,林怡姍卻又更加失去自我。「我知道我要的不是婚姻,不是小孩,我要的是有選擇的權力」。看似強調「選擇」,但其實從未真正「選擇」;看似在一段段愛情關係中歷練,但似乎又看不見真正的成長。
劇情中種種令觀眾費解的發展,其實正呼應著包曼所提出「液態現代性」之下人們的愛情關係,寧可要靈活的連結,而不要有負擔的關係,習慣速食、用過即丟、時尚換季,一切似乎理所當然。
甚至,包曼認為愛情經驗豐富的人們會宣稱「自己在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中學習如何愛人」,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!包曼指出,當每一段愛情的歷程、每一次遇到的對象,都很不一樣,那麼每一段愛情都是相互獨立的事件。學者的觀點,似乎意外符合著劇中林怡姍「看似追求成長,但其實似乎只是不停重道覆轍」的狀態。
我們身邊都有「林怡姍」!從不斷探索中找自己、找認同
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(Anthony Giddens)認為自我認同是一種反身性的計畫(reflexive project),也就是透過不斷重組和改變的開放,建立一個具有反思秩序的自我敘事。
在整齣劇當中,我們每一集都會聽到林怡姍為不同關係下的註解,但其實從這些註解中,我們依然很難看出他要追求的是什麼,以及他的認同為何?在經歷這麼多段感情後、這麼多工作,他的確都有所領悟,但似乎沒有將這樣的領悟帶到下一階段的人生或下一段關係,他並沒有更確認自己的認同。
林怡姍身邊的妹妹懷孕生小孩、慧如結婚拼小孩、承恩結婚又離婚,不同於這些典型直線式前進的生命歷程,林怡姍不斷繞路,或許這樣沒有明顯方向、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混亂人生,正反映了現代人的集體焦慮。
給林怡姍們的3個建議
建議1|確認自己要什麼
不僅是愛情或事業二分法,而是什麼類型的關係、什麼樣的伴侶、什麼類型的生活型態。
建議2|反思自己每個階段的生活
記錄和反思給自己往前的勇氣,在進入下個關係前,反思前一段關係中自己重視什麼、不重視什麼以及如何選擇。在每段關係中找尋自己,從與伴侶的互動中找尋自我、找尋自己真正渴求什麼。
建議3|肯認每個階段的自己都有變化
給予自己探索的空間和時間。每段關係的追求反映人生階段狀態,對象不一定會越來越好,允許自己失誤。
原文作者/雞湯來了特派員林威廷、雞湯來了蕭子喬
原文編撰/雞湯來了陳世芃、蕭子喬
原文編撰製圖/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