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城印刷史 萬華散策
萬華曾是台北印刷業最繁盛的地區,在巷弄間穿梭、聽在地人話當年,再動手製作鉛字活版印刷小書,來場隱藏版的艋舺散步之旅吧!
過去流傳的一句俗語「若嫁印版工,沒吃聞也香」,道出半個世紀前印刷產業的榮景。全盛時期,萬華地區從貴陽街至西昌街,有超過三百家的活字印刷廠聚集,當年的印刷師傅可是人人稱羨的搶手職業,許多懷著台北夢的北漂青年從鑄字行、印刷廠、裝訂廠的學徒做起,有些則到報社工作,埋下此處成為書香故鄉的種子。
剝皮寮 看特展
要回憶這段歷經輝煌與沒落的歷史,第一站可先到「剝皮寮歷史街區」。裡頭有台費心保存、運轉四十年的活字印刷機,是《百年城西》特展的鎮店之寶。透過現在已經少見的印刷機具、油墨料等,帶遊客用不同視野遊玩萬華;展覽的右側空間,是最早赴日學習裝訂技術的老字號裝訂廠「太陽製本所」的舊址,若不是跟著在地文史導覽員,根本不會留意,不起眼的舊城街角,有這麼多隱藏版的歷史痕跡。
龍山寺 憶歷史
踏出展間,沿著紅磚小徑一路穿過青草巷,來到香火鼎盛的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,除了主神觀音媽祖,後方供奉的月老也吸引不少信眾來求紅線、尋姻緣,導覽員不談信仰神蹟,聊的是半世紀前文人雅士聚會場域,他面對三川殿、手指著牆上的對聯,有領導戊戌變法的康有為、清代書法家羅秀惠等人留下的筆墨,其中,開啟漢字大量印刷時代的《日日新報》主筆尾崎秀真的題字也在上頭。
創立於一八九八年的《日日新報》(後為台灣新生報)在台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日本人將西方鑄造活字的方法,改成適合漢字的活字印刷及凸版印刷發行報紙,帶領著周邊報社興起,像是康定路上的《聯合報》、永福街的《民族晚報》、大理街的《中國時報》等紛紛成立,報業的快速發展,也讓萬華成為當時的印刷重鎮。
舊書店 挖寶趣
當網路時代興起,此起彼落的轟隆印刷聲響也漸次劃下休止符,瀰漫街區的油墨味不再,但以艋舺舊名「莽葛」為店名的「莽葛拾遺」二手書店,蒐藏不少以活版印刷的珍稀古書;元老級的地圖商「大輿出版社」仍營業著,其文創店「慢旅.地圖空間」展示著一九九三年前才得以看見的手製地圖以及原稿,甚至有當年得靠軍方資源才可完成的台灣立體地圖,各式新奇有趣的地圖小物,也值得旅人來挖寶。
出版社 玩初版
如今,萬華現存的三台活字版印刷機,一台展示於《百年城西》特展、一台在華西街印刷老師傅手中,最後一台就在時報出版裡的「時報本舖」展示。
經營活字版印刷大半輩子的蘇和男師傅退休後,把原本只能送去廢鐵回收的活字版印刷機、排版桌以及鉛字架,重新經過整理,在書店續用,並開放民眾報名體驗,課程內容如出版業從初版到再版,從挑出鉛字、分工排版、印刷到裝訂,報名的民眾合力完成一本十六頁的小書。蘇師傅偶爾會現身,一邊上機台操作、一邊話當年,平時則是在《老師傅的排版桌》作者高鵬翔的講解下,跟著他一起動手做,套句他所說:「舊的事物在沒見過的人眼中,那都是新的。」不完美的油墨稍暈、文字微微凸起,在現代人眼中落伍的紙本,卻字字都在為萬華留故事。
品咖啡 吃點冰
想看看更多老城區的新故事,那得往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走去。天色一暗,廟門拉下、傳統小吃攤全收工,老式腳踏車悠悠地在緊閉的鐵捲門前停妥,點亮起寫著「武喵咖啡」的燈籠。攤車主人用老一輩載貨的生活工具「武車」,像浪貓一樣行蹤不明的路徑,在大台北移動了兩年,每周更新來自不同產區的自選咖啡豆,就在車水馬龍的街邊手沖起來,最近long stay的地點選在這裡,咖啡香暫時不會散去,歡迎來品嘗他喜愛的咖啡,一起聊天交朋友。
而一旁用輕檔車改裝的木箱攤車「陳冰商號」,也是個怪咖。返鄉青年回到萬華只想賣紅豆和紅茶,索性天熱時賣冰、天冷時賣甜湯,紅茶冰可以少冰、去冰,但不准客人調整甜度,那可是艋舺在地老冬瓜糖廠的甜,要拿來止心頭渴,偶爾可加自製烏梅或鳳梨果醬,增加口感的山粉圓可以幫助腸胃蠕動,排憂解悶。